【HM1000A】舌尖上的塑化劑
生活中的塑化劑
「歐盟RoHS指令」自2019年7月22日開始針對新增的四項鄰苯二甲酸酯(DBP、DIBP、BBP、DEHP)正式進行管制,日本日立亦推出相對應的快篩機種 HM1000A ,這些看起來很陌生的塑化劑名詞,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常常會接觸到,例如外食族常常會用到的食物容器如:塑膠容器、塑膠袋、保鮮膜、泡麵的油包、吸管、保鮮膜、手搖杯…等等,都有可能含有塑化劑,塑化劑會隨著存放加熱食品、久放等等因素而轉移到食品中(延伸閱讀: 談RoHS四項塑化劑的轉移污染 ),在食品中最常因為容器或包材所溶出的塑化劑是DEHP,為國內外的調查報告中的常客。
圖1、嘉富億的員工下午茶也是塑膠杯盛裝的外食
而DEHP的殘留量,在國內的調查報告中,在每毫升茶飲料中約為 2.0*10-6~4.8*10-6 毫克、每毫升植物油則約為 8.35*104~2.387*10-3 毫克,以上結果顯示,不管是水溶性的食物或是脂溶性的食物,在運送及儲存過程中,都會溶出塑化劑,根據調查,國人每日自食物攝入DEHP的量推估約為1.029mg。
塑化劑類別 | 中文名稱 | 每日耐受量(TDI值) |
---|---|---|
DEHP | 鄰苯二甲酸2-乙基己基酯 | 0.05 mg/kg bw/day |
DBP | 鄰苯二甲酸二丁酯 | 0.01 mg/kg bw/day |
DINP | 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 | 0.15 mg/kg bw/day |
BBP | 鄰苯二甲酸丁基苯酯 | 0.5 mg/kg bw/day |
DIDP | 鄰苯二甲酸二異葵酯 | 0.15 mg/kg bw/day |
對健康的影響
由於塑化劑是一種環境賀爾蒙,其結構與雌激素類似,會干擾我們的內分泌系統,造成內分泌失調,可能會造成人體的生殖障礙或健康危害,如男性生殖器發育異常;女性會增加罹患乳癌等女性賀爾蒙相關癌症的機率(延伸閱讀: 鄰苯二甲酸酯國人暴露及其健康效應 )。
此外(DEHP、DNOP、BBP、DINP、DIDP、DEP、DIBP、DMP、DBP)這九種化合物,因其容易累積且不易分解,容易造成身體上的危害,已公告為第一類及第二類毒化物列管;國際癌症研究機構(IARC),於西元 2000 年時,將 DEHP 歸類為第 3 類致癌物質。
圖2、生活中多彩的塑膠幼童玩具
食品中的塑化劑法規與參考值
我國針對食品容器中塑化劑的相關規範,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訂定之「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」,其中針對專供3歲以下嬰幼兒使用之食品器具及容器,不得添加鄰苯二甲酸二(2-乙基己基)酯(DEHP)、鄰苯二甲酸二正辛酯(DNOP)、鄰苯二甲酸二丁酯(DBP)及鄰苯二甲酸丁苯甲酯(BBP)等4種塑化劑。另外塑膠類一般用途之食品器具、容器、包裝,也應符合下列標準:
表二、塑膠類一般用途之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(衛生福利部-食品藥物管理署發佈)
表三、PVC材質之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(衛生福利部-食品藥物管理署發佈)
結語
雖然在生活中吃到塑化劑已是無可避免的,但是人體試驗研究顯示當塑化劑進入人體後,在 12~24 小時內約有一半的量可快速代謝藉由尿液排出體外;絕大部份的塑化劑可於 24~48 小時由尿液或糞便排出,所以只要不長期暴露在高濃度的塑化劑中,並減少食物被塑化劑汙染的機會,如慎選用品、少外食與加工食品、勤洗手,即可將塑化劑危害降到最低。
資料來源:食品藥物管理署、財團法人塑膠中心、國家衛生研究院、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