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ESG】全球暖化的企業責任(上)

究竟是作家、發明家、氣象學家?還是預言家?

當多年前電影情節裡的科技產物一一實現,您怎能不憂心”明天過後”的情節不會發生?

1966年美國影集Star Trek首度出現一種通訊器,掀蓋式電話;在1973 年,Motorola發表第一隻手提電話,並用它撥電話給競爭者-貝爾實驗室的主管,完成第一次的無線通話。科幻小說作家 Issac Asimov 在1964 年於《紐約時報》預言自駕汽車的出現;1997 年《明日帝國》(Tomorrow Never Dies)一片中,情報員坐在他的BMW 750IL車內,使用電話就可以掌控車輛;龐德總是隨時有最先進的汽車可用,其中許多功能很多,在現在都已應驗,而將來還可能陸續出現。更別提無人機、虛擬實境、智慧手錶甚至是飛天車….在電影觀賞當下讚嘆不已的那些科技想像,隨時間過去如今都一一被實現了。

科技是如此,那災難呢? 2004年的災難電影《明天過後》(The Day After Tomorrow),描寫全球暖化導致洋流驟變,全球進入冰河時期,當時看似誇張的電影情節,如今也早就在全球各地真實上演,且有越演越烈的趨勢。
- 1980年夏季廣闊的亞洲大陸洪水泛濫 ; 印度北方大水淹沒2/3的土地;非洲西部的長期乾旱,使若干地區飢荒遍野。
- 1991年中國大陸華東地區空前水患,各項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人民幣160億元。
- 1995年初歐洲萊茵河出現百年大洪水;洪水還襲擊了德國、荷蘭、英國和法國境內的大片低窪地區,造成多人傷亡,數十萬人被迫撤離家園。
- 2009年菲律賓在10月底11月初十天之內竟出現2次颱風侵襲多人傷亡
- 2011年10月底泰國出現百年大洪水
- 2017年美國加卅多年乾旱後遭嚴重暴風雨襲擊
- 2021年7月美國熱浪高達54°C造成上百人死亡
- 2022年西班牙面臨57年來最大乾旱 ; 8月英國、法國等地出現百年難得一見的水患
- 2023年美國加州連續三年破1200年來的乾旱紀錄後出現大豪雨,16天降下半年雨量,災損達10億美金極端天氣事件不勝枚舉,科學界相信:溫室效應導致全球的「氣候暖化」會使得未來 50年間,氣候的變動(或震盪)愈來愈顯著。

溫室效應與溫室氣體

溫室效應 是大氣層中某些氣體,將太陽熱輻射保留在地表的現象。
溫室氣體 指的是會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。溫室氣體會吸收太陽的輻射能,且會滯留在大氣層中,時間長達數百年。這也是為什麼溫室氣體能長期把輻射能留在大氣內,形成溫室效應。以下幾種氣體,都屬於常見的溫室氣體:

  • 二氧化碳(CO2)
  • 甲烷(CH4)
  • 氧化亞氮(N2O)
  • 水氣(H2O)
  • 臭氧(O3)
  • 其他氟化氣體(氟氯碳化物、氫氟碳化物、全氟碳化物等)

 

由南北極冰芯的氣泡中科學家測出在19世紀中期第二次工業革命前(1850年)大氣中CO2濃度約為275ppm,而上次冰期(約一萬八千年前的冰河時代)CO2濃度僅200ppm。似乎已證實,工業革命以來,人類為發電用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氣等化石燃料,釋放出的大量CO2,已經改變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,由275ppm上升到超過400ppm,達到三百萬年來未有的高峰。除了CO2以外,科學家也發現,其他的溫室氣體也都有節節上漲的現象,溫室效應持續加劇,溫室氣體排放較前工業時代總和高出數倍。正常的溫室效應能夠保護地球上的物種,但當溫室氣體濃度過高、溫室效應現象超過正常值,則會導致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現象。

所有溫室氣體中,水氣對溫室效應的影響最大;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(NOAA)學者蒙特茲卡(Stephen Montzka)則指出,與人類活動排放最相關4種氣體,有:二氧化碳、甲烷、氧化亞氮、氟氯碳化合物等氟化氣體,它們的含量與人類活動最相關,也最值得擔憂。

對照科學家的發現,工業革命至今,全球平均溫度總共上升高達1.2°C(2023年)。自1880~1980年間,平均每10年會上升0.07°C;但自1981年後,全球均溫增幅達2倍不止,過去40年間,均溫每10年就會上升0.18°C(約0.32°F),全球暖化現象變本加厲。

氣溫變化曲線圖
圖一、氣溫變化曲線圖

 

暖化的結果使得海水因溫度上升而膨脹,再加上陸地上的冰川融解後流入海洋而造成海平面上升,根據 2017 年的評估,預測在這世紀以前,全球海平面將上升平均 1.5 至 2.5 公尺,但是 2021 年發現,2.5 公尺僅是較樂觀的預測。2040 年前海平面將可能上升60公分,2050 年前則是 90公分,擁有廣大河流流域的國家,如中國、印度和埃及,若海平面上升 60 至 90 公分,將有數千萬人民受到衝擊,這表示可能爆發大量的難民,同時損失許多農地,連帶影響會導致飢荒。

如果看了以上內容,還無法感同身受的話,用臺灣來舉例,若是以最差減排情境來看,2050 年臺灣本島淹水面積將達 1,398.11 平方公里,占本島面積約 4%,大約是 5.14 個台北市(約 271.8 平方公里)的大小淪為淹水區,受影響人數約 120 萬人,占整體人口約 5%。

綠色和平指出,受淹水影響最顯著的地區在臺灣西南沿海,前三名縣市分別是臺南市(310.98 平方公里)、雲林縣(249.97 平方公里)及彰化縣(225.71 平方公里),最嚴重的臺南將有超過 17 萬人受影響。臺南市七股、安南和安平區,就連距離海岸線,有20公里遠的安定區,都可能變成汪洋一片,擁有夕陽美景的七股鹽田,有臺版亞馬遜河之稱的四草綠色隧道,和安平古堡等,眾多古蹟所在的安平老街,未來都可能不存在。

海平面上升圖
圖二、逐步上升的海平面也正默默吞噬人類居住的土地,本世紀結束時,臺灣周遭海域將上升2公尺。
國土勢必被侵蝕,不排除「番薯變香蕉」的可能。

 

「零排放是個毫無商量餘地的目標,」蓋茲比喻,「氣候就像開著水龍頭的浴缸,水正在慢慢注滿,即使把水流速度減到最慢,最終還是會溢出來。」
事實上,光是減緩暖化速度還不夠,必須減到零,減緩的速率亦不能太過緩慢,因為一旦氣候系統之增溫過程脫韁,超過臨界點,其後再來的減排也無濟於事。

參考資料 :
未來震撼:科幻小說預言的 11 項現實生活科技
氣候異常衝擊全球? 2022年上半年極端天氣事件總整理
全球8大嚴重災難都是它害的!溫室效應是什麼?溫室氣體有哪些?
溫室效應是什麼?溫室氣體有哪些?與全球暖化有什麼關係?

#溫室氣體#溫室效應#氣候暖化#極端氣候#明天過後#零碳排#碳中和